中文名稱 |
 |
沙嗲
|
英文名稱 |
Satay, Sate
|
其他名稱 |
N/A
|
植物學名 |
N/A
|
植物科屬 |
N/A
|
主要來源 |
沙嗲醬相信是來源於馬來西亞,但自從花生在16世紀由葡萄牙和西班牙客商由墨西哥帶到印尼來,在印尼美食中便發展出包含花生的沙嗲醬。許多印尼招牌菜,如沙嗲串,加多加多,karedok,ketoprak和pecel的主要特點之一是使用包含花生的沙嗲醬。
|
#簡單介紹 |
東南亞的沙嗲醬是含有花生的醬汁,是廣泛用的複合調味醬料。主要用於印尼、馬來西亞、泰國、荷蘭和非洲的美食的調味品。「沙嗲」一詞亦經常指與其他菜組合時,使用含有花生的沙嗲醬調味品。
沙嗲醬的主要成分包含研磨烤花生粉(可以用幼滑及粗粒花生醬替代),也有椰奶、薑黃、醬油、南薑、蒜、香料(如胡荽子、小茴香等)。其他可能的成分,包括辣椒、糖、牛奶、炒洋蔥和香茅。沙嗲醬色澤以薑黃為主的橘黃色,質地細膩,如膏脂,辛辣味突出,鹹味濃,略帶甜味,
|
品種 |
東南亞及荷蘭是發展出不同特色的沙嗲醬:
傳統的印尼和荷蘭印尼菜,荷蘭燒烤或炸薯條時還可以使用它作為沾醬。印尼各地的加多加多展示沙嗲醬甜,辣和酸的微妙平衡。
荷蘭的快餐店流行用蛋黃醬和花生沙嗲醬作為炸薯條的沾醬,稱為「Patat oorlog」。
泰國沙嗲醬往往要比印尼沙嗲醬甜。
新加坡的花生沙嗲醬不僅用作沙爹沾醬。這也是吃沙爹米粉的醬料。
越南的花生沙嗲醬是吃越南春卷的沾醬。
|
供應季節 |
香港全年均有供應
|
選購方法 |
沙嗲醬並沒有標準和規格。故可因應食用者和市場的需要而向供應商提出適合自己使用的配方。儘可能避免選購陣舊油溢的貨品。
|
儲存方法 |
沙嗲醬應密封保存,以免香氣揮發散失。
|
#*宜忌人群 |
宜:適合一般人士食用。
忌:未有文獻報告。
|
#*食用配伍 |
相宜:未有文獻報告。
相尅:未有文獻報告。 |
烹調技巧 |
沙嗲醬是十分合適加入切片或切塊的肉類或豆腐。
|
#備註事項 |
大多數沙嗲醬會加入花生粉以提高其香味和口感,但在標籤及原材料上往往沒有清楚列出,因為對花生敏感人士要特別留意。
沙嗲名稱的由來有多個:
說法一:沙嗲是由印尼和馬來西亞華僑發明的,他們在街上賣烤肉,稱為三塊(閩南語音似Satay)。
說法二:馬來人受阿拉伯的烤肉影響而發明的。
說法三:阿拉伯移民傳入後,由華人改良,以豬肉雞肉為主。
沙嗲醬與沙茶醬有明顯的不同。而且香味的內涵和力度都與沙茶醬有明顯差別
|
常用菜式 |
印尼沙嗲串燒、沙嗲牛肉炒河
|
|
^營養資料及指標 (以100克食用部分為單位) |
資料來源 |
澳洲新西蘭食品標準管理局(沙嗲醬-亞洲)
|
能量(千卡路里) |
340
|
蛋白質(克) |
4.9
|
脂肪(克) |
23.8
|
飽和脂肪(克) |
7.4
|
膽固醇(毫克) |
44
|
碳水化合物(克) |
25.8
|
糖(克) |
15.3
|
鈉(毫克) |
660
|
膳食纖維 (克) |
3.1
|
水份(克) |
N/A
|
|
^數據符號及營養計量單位符號縮寫說明表 |
|
^數據表中所涉及的一些符號簡列如下: |
符號 |
意義 |
- |
未測定 |
… |
未檢出 |
Tr |
微量 |
( ) |
對食物的補充說明 |
[ ] |
食物別名 |
X |
該條數據為幾種相同食物數據的均值 |
* |
數值不確定或為估計值 |
N/A |
沒有相關資料 |
|
^書中所用計量單位符號如下: |
縮寫 |
單位名稱 |
g |
克 |
mg |
毫克 |
mcg |
微克 |
|
回到頂部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