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名稱 |
 |
羊肚菌 |
英文名稱 |
Morel、Yellow morel、Honeycomb morel |
其他名稱 |
羊肚菜、羊肚蘑、編笠菌、摩里菌 |
學名 |
Morchella esculenta (L.) Pers. |
科屬 |
羊肚菌科 |
主要來源 |
分佈於中國河南、山西、甘肅、青海、新彊、四川及雲南等地。以及亞洲、歐洲及北美洲。美國米歇根州自稱「世界羊肚菌之鄉」 |
簡單介紹 |
性味:
味甘、性平。
形態特徵:
子實體中等大小。菌蓋直徑4-6cm,不規則圓球形,表面形成許多凹坑似羊肚狀,淡黃色。菌柄長5-7cm,白色具淺縱溝,基部膨大。子囊圓柱形,子囊孢子8個,單行排列,橢圓形,無色。
生態習性:
春季子實體生於樹木稀疏的林地或空礦草地上。單生或群生。
營養成份:
子實體含有多糖,及人體所需的多種氨基酸。此外還有維生素B6、維生素B12、硒等。
食療價值:
本品有益腸胃、化痰理氣,助消化的功效。可用於治療脾胃虛弱多痰氣短之患者。
|
品種 |
鮮品味道鮮美,質感近乎木質而脆,乾品香氣濃厚。據台灣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員兼主任王也珍指出:羊肚菌至少有兩個分類群:(1)黑色羊肚菌,包括黑脈羊肚菌(M. angusticeps)、尖頂羊肚菌(M. conica)和高羊肚菌(M. elata);此類群的頭部較偏深棕色,皺褶較規則類似格子狀。(2)黃色羊肚菌,包括小羊肚菌(M. deliciosa)、美味羊肚菌(M. esculenta)和粗柄羊肚菌 (M. crassipes),其頭部顏色為淡黃色至棕色,皺褶較不規則。國際上較常見的是美味羊肚菌(M. esculenta) ,即這裏介紹的一種。 |
供應季節 |
盛產期4-6月 |
選購方法 |
菇體要乾爽、完整,香味濃郁。留意菌傘表層滿佈深坑,色澤呈啡色,中間通空,菌柄較短 |
儲存方法 |
乾貨置低温下可儲存較長時間,鮮貨則必須於2星期內使用 |
烹飪前處理 |
因羊肚菌容易藏沙,故處理較麻煩。新鮮的可將之放入大碗內,加水蓋面,攪拌數圈後撈出羊肚菌,倒去浸水,放菌回碗,又加清水浸15分鐘,取出,以潔淨廚紙吸乾水分。至於乾貨,可以用温水浸1小時至軟及發漲,剪去菌柄,稍剪開菌蓋,用水冲去泥沙,注意浸菌汁可留用 |
烹調技巧 |
食用部位為羊肚菌的子實體。羊肚菌為名貴食用菌,肉質脆嫩,味道鮮美,用作菜餚,可作主料或配料。常用的烹調法有燒、炒、燴及蒸等法。 |
備註事項 |
羊肚菌的菌絲體水提取物能剌激動物淋巴細胞增長,亦可協同ConA增強T淋巴細胞的轉化,有顯著抑制癌細胞生長。 |
常用菜式 |
紅燒羊肚菌、羊肚菌魚片湯,奶油羊肚菌會津白 |
|
營養資料 (以100克食用部分為單位)-乾品 |
資料來源 |
香港中文大學食品研究中心 |
能量(千卡路里) |
321 |
蛋白質(克) |
26.9 |
脂肪(克) |
7.1 |
飽和脂肪(克) |
0 |
膽固醇(毫克) |
0 |
碳水化合物(克) |
43.7 |
鈉(毫克) |
33.6 |
膳食纖維 (克) |
12.9 |
水份(克) |
14.3 |
|
回到頂部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