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名稱 |
 |
左口魚 |
英文名稱 |
Indian halibut
|
其他名稱 |
牙鮃、地鯆魚、鰈、比目魚、版魚 |
拉丁學名 |
Paralichthys olivaceus (Temminck & Schlegel 1846)
|
魚類科屬 |
鰜科 |
主要來源 |
"水域﹕熱帶及亞熱帶沿岸,印度太平洋及西太平洋。
主要分佈﹕南中國海、東南亞各國至澳洲北部。"
|
#簡單介紹 |
"
體型﹕體長卵圓形,很側扁。兩眼均在左側;兩眼間具骨脊或略寬,上眼稍較下眼稍前,上眼前方微凸。
頭部﹕頭中型。吻短三角形。口大。鰓耙長扁且具鋸齒,呈櫛狀。
體表﹕體左側有小櫛鱗,右側為圓鱗。背鰭與臀鰭鰭條均被鱗,眼側被小櫛鱗,盲側被圓鱗;左右側均具側線。
各鰭﹕背鰭起點在上眼前緣上方,;臀鰭;胸鰭短於頭長,中部具分枝;尾鰭楔形。
體色﹕體暗灰褐色,體有許多環紋及小暗點,側線直走部中央及前部上下各具一約略等大於眼徑之暗斑;盲側灰白色。
最大長度為1.03米,最大重量為9.1 公斤。"
|
品種 |
左口類(鰜科)只有1屬3種,中國海域只有本種。
|
供應季節 |
一年四季均有出產。 |
選購方法 |
宜選鱗片不易脫落,腹部結實,魚眼鮮紅。如魚鱗輕易脫離,魚肉感覺綿軟,則表明不新鮮,不宜購買。 |
儲存方法 |
一般使用低溫保鮮法。可直接在魚的表面塗抹上少許精鹽和酒,再用紙巾擦乾水分,用保鮮紙包裹好,放入冰箱冰凍室內長期保存。 |
烹調技巧 |
香港主要採用清蒸的做法,日式可用左口魚作刺身。西式料理大多用來作法式黃油炸魚、油炸、奶油燒烤、煎炒,或是紅酒悶魚等。由於魚的肉質柔嫩,因此可以用魚肉包捲其他食材,或是切片作成冷盤。剩下的碎肉更是熬煮湯頭的必備材料。
|
#備註事項 |
"宜忌人群:
一般人都可以食用。
宜:老少皆宜。
忌:癌症、痛風患者、肥胖有痰火者忌食。
食用配伍:
宜:
1. 左口魚與豆腐:左口魚含有的維生素D,與其維生素C含量低,與維生素C豐富的菠菜一起搭配,有活化腦細胞以及強化骨骼的功效。
2. 左口魚與菠菜:左口魚雖然含有多種維生素,但其維生素C含量低,與含維生素C豐富的菠菜搭配,可使營養均衡,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。
3. 左口魚與大蔥:左口魚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1,與含有蒜素和多種維生素的大蔥搭配,有提神醒腦,滋補蛋身的功效。
4. 左口魚與銀杏:左口魚與銀杏搭配可有益肺氣、止咳嗽、護血管的效果,尤其適合老體弱者食用。
忌:
左口魚與柿子:左口魚富含蛋白質,與富含鞣酸的柿子同食用會產生凝結,進而會降低人體對蛋白質的吸收。
左口魚與棷欖:左口魚所含的蛋白質和鈣質與棷欖中所含的鞣酸相結合,不但會降低人體對蛋白質的吸收,也會形成不易消化的物質,導致腸胃不適。" |
常用菜式 |
清蒸左口魚、左口魚刺身 |
資料來源 |
"美國農業部轄下的營養素資料實驗室 (SR22)
" |
能量(千卡路里) |
91
|
蛋白質(克) |
18.84
|
脂肪(克)
|
1.19
|
飽和脂肪(克) |
0.283
|
膽固醇(毫克) |
48
|
碳水化合物(克) |
0
|
鈉(毫克) |
81
|
|
回到頂部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