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名稱 |
 |
青瓜 |
英文名稱 |
Cucumber |
其他名稱 |
長青瓜、黃瓜、胡瓜、刺瓜、王瓜 |
植物學名 |
Cucumis sativus L. |
植物科屬 |
葫蘆科 |
主要來源 |
原產於印度北部,向東傳播而傳入中國,故稱為「胡瓜」。 |
#簡單介紹 |
味甘,性涼。有利水、清熱、解毒、止渴、利水腫,利尿、潤腸通便、消炎、減肥之功效。青瓜富含水分,能帶來解渴的效果,同時補充身體所流失的水分,有助維持人體正常體溫;富含維生素 C,具有阻止黑色素沉澱而達致美白的效果;青瓜含丙醇二酸,可抑制糖類轉化為脂肪,被視為減肥食品。而其嫩種子則含豐富維生素 E,可以保持肌膚青春活力,還具有防止女性流產、增加男性精力的功能。 |
品種 |
青瓜的莖上覆有毛,富含汁液,葉片的外觀有3-5枚裂片,覆有絨毛。果實為長形或棒形,表面有小剌或瘤狀凸起,果肉呈白色,口感脆嫩,一般長約 15 至 30 厘米。葉心狀卵形,3-7 淡裂。花單性,雌雄同株,黃色;成熟時黃綠色;種子白色,長圓形。 事實上青瓜有多個品種,包括地黃瓜、架黃瓜、夏黃瓜、秋黃瓜;亦有寧陽大刺話瓜、北京刺瓜等。另外,近年流行溫室青瓜,有產自日本或中國的品種,爽脆清甜。外形較細小,多作生食用。 |
供應季節 |
主要生產期為每年4月至10月,香港全年均有供應。 |
選購方法 |
宜選果皮呈深綠色,表皮多刺突起,沒有軟塌塌或果皮起皺的青瓜。有些青瓜的瓜皮會有發亮的情況,因為生產商為避免腐爛而將之上蠟,食用前必須徹底刷洗乾淨。 特級青瓜之建議規格:嫩直, 無雜色, 頂花帶剌, 無斷裂。 形狀、 色澤優良, 質地幼嫩, 無斷裂, 無破葉, 無抽苔, 無凋萎, 無腐爛, 無病蟲害及其他傷害。 一級青瓜之建議規格:形狀正常, 色澤良好, 幼嫩, 無斷裂, 破葉, 無抽苔, 無腐爛, 無凋萎, 無嚴重病蟲害藥害及其他傷害。 |
儲存方法 |
青瓜可用衛生紙張包裹放在陰涼處保存,或用保鮮紙封好後置於雪櫃中,約可保存 1 周。 |
#*宜忌人群 |
宜:一般人均可食用,尤適合糖尿病患者,亦適宜口乾心煩、便秘、咽喉腫痛、肥胖者,水痘、麻疹、百日咳患者,患有高血壓、高血脂、水腫人士食用。 忌:青瓜性寒涼,脾胃虛寒、痢疾慢性期患者,胃病患者,嘔吐者宜少食。因青瓜性涼,故腹痛肚瀉者不宜。另患有瘡疥、腳氣和虛腫者忌食,以免加重病情。肺結核患者和月經期間忌食生冷青瓜,寒性痛經者尤忌。 |
#*食用配伍 |
宜: 1. 青瓜與番茄:青瓜與番茄同樣蘊含適量的鉀質,有助維持體內鈉質水平,能預防水腫和穩定血壓。另兩者富含維生素 C,有助於增強人體免疫力。 2. 青瓜與蘋果:青瓜和蘋果均蘊含適量的膳食纖維和有機酸成分,能刺激腸道之蠕動,有助解決便秘的問題。 忌: 1. 青瓜與洋地黃:青瓜與洋地黃兩者不宜同時進食,這會影響藥物的吸收。 |
烹調技巧 |
食用部位為瓜果實。浸泡在水中 5 至 10 分鐘後,用軟刷將表面刷洗乾淨,或可削皮、洗淨。在採摘、運輸過程中,青瓜常受到病菌污染,瓜面上沾有大腸菌、痢疾桿菌,甚或傷寒桿菌和蛔蟲卵,故生吃時必須洗淨再用開水燙洗一下。 |
#備註事項 |
多食易於積熱、生濕。 使用四環素族抗生素時,要少食青瓜等偏鹼性食物,因同食會使四環素的溶解性降低,從而降低藥效。 |
常用菜式 |
涼拌蒜泥青瓜、酸辣青瓜、青瓜炒牛肉 |
|
^營養資料及指標 (以100克食用部分為單位) |
資料來源 |
澳洲新西蘭食品標準管理局 |
能量(千卡路里) |
12 |
蛋白質(克) |
0.7 |
脂肪(克) |
Tr |
飽和脂肪(克) |
0.02 |
膽固醇(毫克) |
0 |
碳水化合物(克) |
1.8 |
糖(克) |
1.4 |
鈉(毫克) |
0 |
膳食纖維 (克) |
Tr |
水份(克) |
N/A |
|
^數據符號及營養計量單位符號縮寫說明表 |
|
^數據表中所涉及的一些符號簡列如下: |
符號 |
意義 |
- |
未測定 |
… |
未檢出 |
Tr |
微量 |
( ) |
對食物的補充說明 |
[ ] |
食物別名 |
x |
該條數據為幾種相同食物數據的均值 |
* |
數值不確定或為估計值 |
N/A |
沒有相關資料 |
|
^書中所用計量單位符號如下: |
縮寫 |
單位名稱 |
g |
克 |
mg |
毫克 |
mcg |
微克 |
|
回到頂部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