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名稱 |
 |
銀耳 |
英文名稱 |
White fungus、Silver ear |
其他名稱 |
白木耳、雪耳 |
學名 |
Tremella fuciformis Berk. |
科屬 |
銀耳科 |
主要來源 |
銀耳為中國最早栽培的食用菌。分佈於浙江、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福建、廣東等地。以福建古田為最大產區。香港亦有人工栽培。 |
簡單介紹 |
性味:
味甘淡、性平。
形態特徵:
子實體由許多薄而卷曲的瓣片組成。瓣狀片不分叉,呈菊花狀,乳白色或微黃色,半透明,膠質,直徑5-10cm,乾後強烈收縮,脆角質,遇水後可恢復原來狀態。子實層生於瓣片表面。擔孢子卵形或近球形。
生態習性:
夏、秋季生於櫟、楊等闊葉樹枯木或樹幹上,單生或叢生。銀耳必須與香灰菌*共生,始能利用木質培養基之營養。近年多用人工栽培。
營養成份:
本品含有人體所需的氨基酸及酸性異多糖(Acidiche teroglucan)、有機磷及鐵等。
食療價值:
酸性異多糖能提升人體免疫力,有扶正固本作用。製成銀耳糖漿,有治療慢性支氣管炎及慢性原發性心臟病之效。
|
品種 |
市面供應之銀耳多為人工栽培,傳統上則以福建「漳州銀耳」和四川「通江銀耳」之野生品種最著名。昔日福建龍海程溪錦坑村民砍下椴木,將之縱橫放到山坡上,任憑雨淋日曬,次年就可結出銀耳,因係以漳州為集散地,故以得名。不過因生產速度慢,如今福建農民已放棄此法了;至於四川通江,卻還有部份農民堅持以椴木栽培銀耳。 |
供應季節 |
全年 |
選購方法 |
以色澤黃白,鮮潔發亮、瓣大、氣味清香,無斑點,無雜質,無碎渣者為佳。 |
儲存方法 |
乾品密封置陰涼乾爽處可儲存較長時間。本港菇塲供應之鮮銀耳,購後放雪櫃中亦可存放四、五天 |
烹飪前處理 |
清水浸透至發大,剪去底部黃色梗和硬物 |
烹調技巧 |
食用部位為銀耳的瓣狀子實體。銀耳子實體膠質濃厚,清香潤滑可口,為營養豐富、滋補作用顯著的食用菌。用銀耳製作菜餚,可甜可鹹,又可與各種肉類配搭。一般有扒、燴、炖、煮、燒等烹調製法。 |
備註事項 |
1. 與銀耳共生之「香灰菌」並非一個菌種,而是一類真菌的俗稱。經鑒定香灰菌是子囊菌中兩個屬的四個種,其中最常見的是阿切爾炭圓菌(Hypoxylon archeri Berk.)。
2. 中醫謂外感風寒者忌用銀耳。
|
常用菜式 |
冰糖銀耳湯、銀耳燉雪梨。 |
|
營養資料 (以100克可食用部計)-乾品 |
資料來源 |
中國食物成分表〔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編著〕2009年第2版 |
能量(千卡路里) |
261 |
蛋白質(克) |
10.0 |
脂肪(克) |
1.4 |
膽固醇(毫克) |
0 |
碳水化合物(克) |
67.3 |
鈉(毫克) |
82.1 |
膳食纖維 (克) |
30.4 |
水份(克) |
14.6 |
|
回到頂部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