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名稱 |
 |
長裙竹蓀 |
英文名稱 |
Bamboo herb、Long net stinkborn |
其他名稱 |
竹蓀、竹笙、面紗菌、網紗菇 |
學名 |
Dictyophora indusiata (Vent ex Pers.) Fischer. |
科屬 |
鬼筆菌科 |
主要來源 |
分佈於中國廣東、廣西、雲南、四川、江蘇、福建、貴州等地。以及亞洲、非洲、南美洲。現已有人工栽培。 |
簡單介紹 |
性味:
味甘、性平。
形態特徵:
子實體幼時卵形,後伸展,高12-20cm。菌托淡黃色,直徑3-5cm。菌柄白色,中空基部粗,向上漸幼。菌蓋鐘形,高與寬各3-5cm,具網格,頂端平,有穿孔。菌幕(俗稱菌裙)白色,從蓋下垂達10cm以上,各具格形網眼。生活時菌蓋有一層惡臭的黏液。孢子橢圓形,暗綠色。
生態習性:
夏、秋季生於竹林下、闊葉樹下,庭園林下或枯枝落葉多腐殖質層厚的土地中。單生或群生。
營養成份:
竹蓀含有粗蛋白、碳水化合物、脂肪、維生素B1及多種氨基酸,其中以穀氨酸最多,穀氨酸為一種與雞肉味相似的起鮮劑,故竹蓀有雞肉鮮味。世人又稱竹蓀為竹雞。
食療價值:
民間謂竹蓀可治療痢疾。亦有實驗報告謂竹蓀對肉瘤180的抑制率為60%。對艾氏癌的抑制率為70%云。
|
品種 |
1. 有野生亦有人工培植,質素當然以前者為佳。但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之後,培植技術大有改進,如今人工培植的竹笙已差不多可取代野生的了。
2. 人工栽培的竹蓀種類有長裙竹蓀(本種)、短裙竹蓀(D. duplicata) 、棘托竹蓀(D. echinovolvata)與紅托竹蓀(D. rubrovalvata)等
|
供應季節 |
全年有售 |
選購方法 |
以色澤淺黄,長短均勻,質地細軟,氣味清香為上品;色深,質地粗的次之 |
儲存方法 |
忌潮濕,易變質,宜放乾燥通風處,氣温高時更應冷藏。 |
烹飪前處理 |
置大碗內,加温水浸發至脹大,加鹽抓洗,用熱水冲去滑潺,氽水備用 |
烹調技巧 |
食用部位為長裙竹蓀去掉菌蓋及菌托的子實體(可食部份僅為自菌蓋放下之菌裙及柄)。竹蓀為著名山珍之一,味鮮肉脆,清香可口,可葷可素,烹調方法可炒、燒、燜、燴、煮等多種。川菜「推沙望月」,粵菜「鼎湖上素」皆由竹蓀當主角之一。 |
備註事項 |
1. 竹蓀能分泌一種類似抗生素的物質,能抑制食物中的腐敗菌生長。故烹製菜餚時成份中有竹蓀,可防止食物變質發餿。
2. 竹蓀的文字紀錄最早是在唐代段成式著《酉陽雜俎》中:「林吐一芝,長八寸,頭蓋似雞頭實,黑色,其柄似藕柄,內通中空,皮質皆潔白,根下微紅」。在清同治五年(公元1866年)廚用抄本《筵款豐饈依樣調鼎新錄》,有「竹參鴨子」、「釀竹參」等菜名,這是用竹蓀做菜的最早紀錄。
|
常用菜式 |
竹蓀芙蓉湯、竹蓀燴雞腰、推紗望月(川菜)、鼎湖上素(粵菜)。 |
|
營養資料 (以100克食用部分為單位)-乾品 |
資料來源 |
中國農業百科全書(蔬菜卷)農業出版社(北京)1990年 |
蛋白質(克) |
19.4 |
脂肪(克) |
2.6 |
膽固醇(毫克) |
0 |
碳水化合物(克) |
60.4 |
|
回到頂部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