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名稱 |
 |
生薑 |
英文名稱 |
Ginger |
其他名稱 |
羌、姜、鮮薑、薑根、子薑 (又稱嫩薑)、粉薑 (又稱肉薑)、老薑、薑母、乾薑 (中藥用)、炮薑 (中藥用) |
植物學名 |
Zingiber officinale Roscoe |
植物科屬 |
薑科薑屬 |
主要來源 |
原產地為印度及中國。較常見於亞洲熱帶地區。中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出產。 |
#簡單介紹 |
多年生草本植物薑的新鮮根莖。黃褐色的肉質根肥厚,分枝狀,長有鬚根,有辛辣而芳香的氣味,是廚房必備之調味品。味辛,性溫 (子薑微溫,乾薑則熱)。歸脾、肺、胃經。 主治風寒感冒、嘔吐泄瀉,寒飲喘咳。生薑不但有豐富的礦物質和維他命C ,其揮發油更有薑酮醇,薑烯酚和薑辣素。前兩者的化學作用有止嘔的效果,而後者則有促進血液循環和抗氧化的作用。 |
品種 |
以生長階段分為:
(一) 子薑 (在根部尚幼嫩時採挖,有紫紅色的鱗片)
(二) 粉薑 (在幼嫩時期不採挖,直至外皮轉為土黃色,此時期薑的口感最細緻)
(三) 老薑 (任何肉薑生長,待其老化時才採挖,此時期的薑肉已纖維化,外皮則完全乾皺,呈灰土色。)
(四) 薑母 (任由老薑生長,不採挖至翌年,直至新子薑在周邊生成才挖出)
以表皮顏色分類有:
(一) 灰白皮薑 (表皮呈灰白色,嫩薑辣味小,宜炒食或醃制糖漬;老薑味辣,水分少,作調味或藥用)
(二) 白黃皮薑 (薑塊呈白黃色,最適宜醃制糖漬。)
(三) 黃皮薑 (呈鮮黃色或淺黃色,嫩薑宜醃制糖漬,老薑宜製薑粉或藥用)
|
供應季節 |
嫩薑多在八月挖掘;老薑則在十一月挖掘。藥用生薑在秋冬時分(十月至十二月)莖葉枯黃時進行採挖。 |
選購方法 |
外形完整無斑痕、堅實,無斑點及無腐爛者為佳。已腐爛的生薑有可致肝癌的黃樟素。選購嫩薑應以飽滿,具香氣,莖末鱗片呈紫紅色為最佳。粉薑以飽滿肥厚,表皮光滑為佳。老薑則以不萎縮、不腐爛為佳。 |
儲存方法 |
嫩薑和粉薑不耐存放,應用保鮮紙包裹,放入冰箱保存,儲存期最多兩星期。老薑不適合作冷藏保存,否則會水分流失,沒有切口的老薑只需放在室內通風處。任何有切口的生薑都應用保鮮紙包裹,放入冰箱保存,並於兩星期內用完。 |
#*宜忌人群 |
宜:寒性體質人士、老人 (有助預防高血壓)
忌:臟腑有熱者慎用。陰虛內熱、目疾、痔瘡患者不宜食用。
|
#*食用配伍 |
相宜:與屬寒涼的冬瓜同食可中和其寒性,同時加強利尿效果。
相剋:與酒同食容易令痔瘡復發。
|
烹調技巧 |
生薑的應用十分廣泛。由於老薑的辣味最強,老薑常用來製作調味料。烹調肉類,如豬肉或魚肉時,生薑不但可以去除腥味,更可增強香氣。生薑也可磨成汁,作為沾料使用,此以水份較多的嫩薑最合適。薑還能醃製成泡菜。而烹調雞酒、薑母鴨會用用老薑。生薑會視乎菜式的需要切成片狀、絲狀,或剁成薑蓉。由於生薑的香味並不耐熱,所以烹調的時間不宜過久。如要保留生薑的香味,則需要摒棄傳統爆香的做法,晚些才加入生薑。由於生薑的皮有`刺激腸胃分泌消化酶和消腫行水的作用, 烹調生薑時無需刻意削去表皮。 |
#備註事項 |
生薑傷陰助火,不可多食。
生薑含有大量薑辣素。空肚食用或一次過大量食用,會刺激腎臟以排走薑辣素,並引起口乾、喉痛、便秘、虛火上升等症狀。夏季忌生食生薑。
老薑味道比粉薑和嫩薑辣,是由於老薑含有最多的薑酚。
醫學研究發現薑與其他藥物同食可能會增加身體對藥物的吸收。
|
常用菜式 |
薑蔥炒蟹、豬腳薑、陳皮老薑煲鴨湯、薑埋奶、可樂煲薑 |
|
^營養資料及指標 (以100克食用部分為單位) |
資料來源 |
美國農業部轄下的營養素資料實驗室 |
能量(千卡路里) |
80 |
蛋白質(克) |
1.82 |
脂肪(克) |
0.75 |
飽和脂肪(克) |
0.203 |
膽固醇(毫克) |
N/A |
碳水化合物(克) |
17.77 |
糖(克) |
1.7 |
鈉(毫克) |
13 |
膳食纖維 (克) |
2 |
水份(克) |
0 |
|
^數據符號及營養計量單位符號縮寫說明表 |
|
^數據表中所涉及的一些符號簡列如下: |
符號 |
意義 |
- |
未測定 |
… |
未檢出 |
Tr |
微量 |
( ) |
對食物的補充說明 |
[ ] |
食物別名 |
X |
該條數據為幾種相同食物數據的均值 |
* |
數值不確定或為估計值 |
N/A |
沒有相關資料 |
|
^書中所用計量單位符號如下: |
縮寫 |
單位名稱 |
g |
克 |
mg |
毫克 |
mcg |
微克 |
|
回到頂部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