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名稱 |
 |
木瓜 |
英文名稱 |
Papaya |
其他名稱 |
番木瓜、乳瓜、萬壽果 |
植物學名 |
Carica papaya L. |
植物科屬 |
番木瓜科 |
主要來源 |
原產於南美地區,分佈於墨西哥、秘魯、巴西等地。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後才隨着航海家的踪迹傳佈世界各地。亞洲以印度尼西亞、泰國、越南等地栽培較普遍。傳入中國約有二、三百年歷史,以廣東、廣西、福建、海南島及台灣等地栽培最多。 |
#簡單介紹 |
為番木瓜科植物木瓜的果實。味甘,性平微寒。具有健脾胃、助消化、去濕舒筋、清暑解渴、豐胸通乳、軟化血管和抗菌消炎之功效。可治療胃痛、消化不良、痢疾、二便不暢、虛熱煩悶等症。其豐富的類胡蘿蔔素和維生素C,帶來抗衰老、養顏、抗癌防癌、增強體質之保健功效。未成熟的果實和葉片均含有豐富的木瓜蛋白酶(Papain),有助消化動物性蛋白質。 |
品種 |
主要品種:美洲有蘇勞(Solo)、藍莖(Blue stem)、碧地(Betty )等,株型較高大;南非有黃金種(Hortus gold)。 中國的品種有: (一)嶺南種:果肉厚,橙黃色,味香甜,但抗病力較弱; (二)穗中紅:品質與嶺南種大同小異,味較淡,但抗澇抗病力強; (三)泰國紅肉(自泰國引入):果較細,長圓筒形,果肉較厚。 |
供應季節 |
香港全年均有供應,最合適為5至9月。 |
選購方法 |
以果形完整、飽滿,表面呈鮮黃色或橙黃色、無斑點、無壓傷,果蒂無腐壞為佳。一般以大半熟的程度最宜生食,購買時用手觸摸,果實堅而有彈性,肉質則腍滑可口。過熟的果實肉質甜美,肉色接近橙黃色,但較腍爛,果核較多。而帶青綠色的木瓜,且有枯液分泌,味帶苦澀,不能生食,只宜煲湯或炒食。 |
儲存方法 |
常溫下能儲存 2 ~ 3 天,建議購買後盡快食用。 |
#*宜忌人群 |
宜:適宜風濕筋骨痛、慢性胃炎和胃痛、消化不良、肥胖和產後缺乳的人士食用。 忌:小便淋澀痛者忌食用。 |
#*食用配伍 |
相宜: 1.木瓜與牛奶:木瓜中的木瓜蛋白有助牛奶中蛋白質的消化和吸收。 2.木瓜與牛肉或豬肉:木瓜中的乳汁是製作木瓜酶的主要成份,市面上多稱為鬆肉粉可軟化豬肉或牛肉的肌肉纖維,使肉質嫩滑,並有助於蛋白質的吸收。 3.木瓜與生魚:木瓜煮生魚、魚尾或燉豬蹄,有促進乳汁分泌之效。 相尅: 1.木瓜與南瓜:南瓜中的維生素 C 分解酶會破壞木瓜中的維生素 C,影響其營養價值。 2.木瓜與牛肝:牛肝中的銅質會加速氧化木瓜中的維生素 C,使之失去其營養價值。 |
烹調技巧 |
果實分長圓形、卵形或洋梨形,成熟時果皮由綠色變為黃色,外皮帶有皺紋。肉厚且肉質軟滑,呈橙黃色或紅色。種子未成熟時為白色,成熟時變為黑色。果實約重 1 ~ 2.5 千克。食用的品種多為南方的番木瓜。除生食外,還可加工製成果醬、果脯及果乾。 |
#備註事項 |
木瓜中的番木瓜鹼對人體有小毒,因此每次食用不能過多,過敏體質者慎食。另外,忌與鐵或鉛的器皿接觸。 另一種名為「川木瓜」,又稱「宣木瓜」的中藥,並非可鮮食的「番木瓜」。川木瓜(光皮木瓜,學名:Chaenomeles sinensis,為薔薇科植物),味酸,性平,主要用以袪濕痺、舒筋活絡,對風濕痛患者最為適宜。 |
常用菜式 |
未成熟的果實果皮青綠,果肉呈淡黃色,宜作烹調材料,如木瓜魚湯。 |
|
^營養資料及指標 (以100克食用部分為單位) |
資料來源 |
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轄下的營養與食品安全所 |
能量(千卡路里) |
27 |
蛋白質(克) |
0.4 |
脂肪(克) |
0.1 |
飽和脂肪(克) |
N/A |
膽固醇(毫克) |
- |
碳水化合物(克) |
7 |
糖(克) |
N/A |
鈉(毫克) |
28 |
膳食纖維 (克) |
0.8 |
水份(克) |
92.2 |
|
^數據符號及營養計量單位符號縮寫說明表 |
|
^數據表中所涉及的一些符號簡列如下: |
符號 |
意義 |
- |
未測定 |
… |
未檢出 |
Tr |
微量 |
( ) |
對食物的補充說明 |
[ ] |
食物別名 |
x |
該條數據為幾種相同食物數據的均值 |
* |
數值不確定或為估計值 |
N/A |
沒有相關資料 |
|
^書中所用計量單位符號如下: |
縮寫 |
單位名稱 |
g |
克 |
mg |
毫克 |
mcg |
微克 |
|
回到頂部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