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名稱 |
 |
八角
|
英文名稱 |
Star Anise
|
其他名稱 |
八角茴香、大茴香、大料、八角珠、八角香、五香八角、八角大茴
|
植物學名 |
Illicium verum
|
植物科屬 |
木蘭藤目八角茴香科八角屬
|
主要來源 |
生於氣候溫暖、潮濕、土壤疏松的山地,野生或栽培,品種甚多。中國是八角的最主要生產國與出口國,每年出口八角乾果約2000至3000噸。生產分佈於廣西、雲南(主要在文山州)與廣東。越南為世界第二大生產國。
|
#簡單介紹 |
八角為木蘭科八角茴香的木質果實,使用部分為乾燥成熟果實,味辛、甘,香氣芬芳。聚合果呈星狀的八角形,長1-2厘米,寬3-5厘米,高少於1厘米。蓇葖果頂端鈍或鈍尖,每個內含6毫米長的種子一顆。
八角的主要成分是茴香油、茴香烯。能夠刺激胃腸血管,排除積氣、驅風、散寒、曖胃,改善食慾不振、嘔吐、治療感冒、去痰、止咳,對傷寒桿菌、肺炎球菌、大腸桿菌、痢疾有很好的抑制作用,對風濕痛、腳氣病和肝病有一定的療效,外敷可治毒蟲咬傷。
|
品種 |
八角,白花八角,百山祖八角,大八角,大花八角,大嶼八角等
|
供應季節 |
一般由秋季至第二年春季結果。香港全年均有供應。
|
選購方法 |
以個粒大、色紅褐、油性大、香氣濃者為佳,而且注意沒有雜質、泥屑、砂土、昆蟲混雜。
|
儲存方法 |
儲於乾燥容器內,密閉,置陰涼乾燥處。
|
#*宜忌人群 |
宜:適宜寒疝腹痛,腰膝冷痛,胃寒嘔吐,脘腹疼痛或乾濕腳氣的人士食用。適宜痙攣疼痛者、白細胞減少症患者食用。
忌:陰虛火旺者禁服。眼病患者忌食;乾燥綜合症,糖尿病,更年期綜合症,活動性肺結核者忌食;胃熱便秘者忌食。
|
#*食用配伍 |
相宜:凡胃寒嘔吐者,可與生姜、丁香配伍,以增溫胃止嘔之力;凡食不消化者,可與炒枳殻、焦山楂並施,以增健胃消食之功;凡脘腹脹滿冷痛者,可與橘皮、白豆蔻同用;凡腰膝冷痛者,可與杜仲合用,以增補腎強腰之力;凡濕毒腳氣,行步無力者,可與川烏、地龍、牽牛、烏藥相配,以增散寒除濕之效。
相尅:未有文獻報告。
|
烹調技巧 |
八角在烹飪中應用廣泛,主要用於煮、炸、鹵、醬及燒等烹調加工中,常在製作牛肉、兔肉的菜肴中加入,可除腥膻等異味,增添芳香氣味,並可調劑口味,增進食欲;花椒與八角是經常互相配合使用的中式滷水材料。
|
#備註事項 |
市面上販售的八角有整粒八角星狀的,有散開的,也有磨成粉末形成的。注意粉末的味道容易氧化散失,如無需要也不要一次購買過多。
八角揮發油的重要成分包括茴香醚(Anethole)、黃樟醚(Safrole)、茴香醛(Anisaldehyde)和茴香酮(Anisylacetone)。茴香油能刺激胃腸神經血管,促進消化液分泌,增加胃腸蠕動,有健胃、行氣的功效,有助於緩解痙攣、減輕疼痛;茴香烯能促進骨髓細胞成熟並釋放入外周血液,有明顯的升高白細胞的作用,主要是升高中性粒細胞,可用於白細胞減少症。
在某些地方,大茴香指的不是八角,而是指茴芹(Pimpinella anisum),或稱作西洋茴香、歐洲大茴香。歐洲洋茴香也具有與八角的氣味。
注意同屬植物莽草(又稱野八角)的果實與八角非常相似,但有毒,應避免混淆。
|
常用菜式 |
紅燒肉、荼葉蛋、八角滷花生、炆豬手等
|
|
^營養資料及指標 (以100克食用部分為單位) |
資料來源 |
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轄下的營養與食品安全所
|
能量(千卡路里) |
281
|
蛋白質(克) |
3.8
|
脂肪(克) |
5.6
|
飽和脂肪(克) |
N/A
|
膽固醇(毫克) |
N/A
|
碳水化合物(克) |
75.4
|
糖(克) |
N/A
|
鈉(毫克) |
14.7
|
膳食纖維 (克) |
43
|
水份(克) |
N/A
|
|
^數據符號及營養計量單位符號縮寫說明表 |
|
^數據表中所涉及的一些符號簡列如下: |
符號 |
意義 |
- |
未測定 |
… |
未檢出 |
Tr |
微量 |
( ) |
對食物的補充說明 |
[ ] |
食物別名 |
X |
該條數據為幾種相同食物數據的均值 |
* |
數值不確定或為估計值 |
N/A |
沒有相關資料 |
|
^書中所用計量單位符號如下: |
縮寫 |
單位名稱 |
g |
克 |
mg |
毫克 |
mcg |
微克 |
|
回到頂部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