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名稱 |
 |
芋 |
英文名稱 |
Taro |
其他名稱 |
多數地方稱之為「芋頭」、水芋 (海南稱謂) 、毛芋 (福建稱謂)、獨皮葉 (雲南稱謂)、芋仔 (台灣稱謂)。另有「芋艿 」、「白芋」、「青芋」、「旱芋」、「接骨草」、「芋根」等別稱。古稱為「莒」、《史記》古稱為「蹲鴟」 |
植物學名 |
Colocasia esculenta (L.) Schott |
植物科屬 |
天南星科芋屬 |
主要來源 |
原產於中國南部,印度和印尼。熱帶地區島國多有栽培。現時多分佈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,如馬來西亞,印度和印尼。中國的華北地區亦有栽培,但以中國南部沿岸為主要產區。 |
#簡單介紹 |
原生草本植物,亦擁有水生植物的特性。「芋頭」這名稱一般是指其芋的球莖。芋頭呈褐色,長有纖毛,是芋的食用部分。芋喜愛高溫濕潤的環境,低溫乾旱可使其生長不良,嚴重影響產量。味甘辛,性平,經歸胃和大腸經 。主治脾胃虛弱,納少乏力,消渴。芋頭內的澱粉粒子極細,特別容易吸收,消化率達百分之九十八。芋頭內的黏肮,能消除便秘,強化肝腎功能。 |
品種 |
以生長地區可以基本分為兩類:(一)旱芋,(二)水芋。
根據《唐本草》記載,芋分為六種:(一)青芋、(二)紫芋、(三)真芋、(四)白芋、(五)連禪芋、(六)野芋。
芋也可以球莖的形狀和顏色分類有:
(一)檳榔芋 (香味濃,圓筒外形,葉柄粗壯,灰白色的肉質上有紫紅色斑紋)
(二)麵芋 (最大的品種,球體外形,多用作加工製成芋粉)
(三)里芋 (外形細小,質地堅硬,無香氣,產量不多)
(四)狗蹄芋 (狗蹄般的形狀,常用作食品中的芋泥餡)
(五)姑婆芋 (整株有毒,不可食用,只是觀賞用植物)
|
供應季節 |
花期為二月至八月,球莖部分多數於秋季採挖。芋由栽種到採收需要約八個月。芋頭在收成一般可保存四至五個月。香港全年均有供應。 |
選購方法 |
應選擇外表完整無缺,沒有蛀孔和損傷,質地要結實且墜手,體型勻稱。質地鬆軟通常是因為存已久而開始纖維化。如果芋頭的外皮濕潤,可能是因為芋頭曾經被水清洗,清洗過的芋頭保質期會縮減,營養成分也會大打折扣。所以,外表帶泥的芋頭並無不妥。 |
儲存方法 |
如果買回來的芋頭曾經沖洗過,應盡快食用。芋頭在採挖後一般可儲存四至五個月,但要注意市埸上的芋頭通常已儲存了一段時間,建議在市埸上選購的芋頭保存期不要超過一個月。未切開的芋頭只需保存於室溫的陰涼乾燥處。 |
#*宜忌人群 |
宜:高血壓患者,便秘患者
忌:食滯胃痛及腸胃濕熱者忌食,糖尿病者少食。
|
#*食用配伍 |
相宜:未有文獻報告。
相尅:未有文獻報告。
|
烹調技巧 |
芋頭的黏肮有多種保健功效,削皮後的芋頭不應洗滌太久,否則大量黏蛋白半乳糖膠會被沖走。替芋頭削皮時,手指可能會感到痕癢,這是因為草酸鈣的針狀結晶。建議先用熱水在芋頭表面燙一燙,或用生薑拭擦皮膚止癢。較大的芋頭不易煮爛,較常用作藥材。較小的芋頭則用作蔬菜和甜食。芋頭可廣泛應用於不同菜式。芋頭可用作煮粥煎湯,磨成粉狀的芋頭可製成糕點。煮芋頭時,應避免放入太多的醋或鹽,因為兩者會使芋頭的黏肮消失, |
#備註事項 |
生芋頭帶有毒性,會刺激咽喉,麻口。一般情況下不可生食。
如把芋頭當成外用塗抹藥使用,應先把其外皮完全削去,否則皮膚可能會潰爛。
|
常用菜式 |
芋頭扣肉煲、荔芋香酥鴨、炸芋角、煎芋糕、香芋茜米露等 |
|
^營養資料及指標 (以100克食用部分為單位) |
資料來源 |
美國農業部轄下的營養素資料實驗室 |
能量(千卡路里) |
112 |
蛋白質(克) |
1.5 |
脂肪(克) |
0.2 |
飽和脂肪(克) |
0.041 |
膽固醇(毫克) |
0 |
碳水化合物(克) |
26.46 |
糖(克) |
0.4 |
鈉(毫克) |
11 |
膳食纖維 (克) |
4.1 |
水份(克) |
0 |
|
^數據符號及營養計量單位符號縮寫說明表 |
|
^數據表中所涉及的一些符號簡列如下: |
符號 |
意義 |
- |
未測定 |
… |
未檢出 |
Tr |
微量 |
( ) |
對食物的補充說明 |
[ ] |
食物別名 |
X |
該條數據為幾種相同食物數據的均值 |
* |
數值不確定或為估計值 |
N/A |
沒有相關資料 |
|
^書中所用計量單位符號如下: |
縮寫 |
單位名稱 |
g |
克 |
mg |
毫克 |
mcg |
微克 |
|
回到頂部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