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名稱 |
 |
丁香魚
|
英文名稱
|
Dried Silver-Stripe Round Herring
|
其他名稱
|
饒仔、白饒、魩仔、日本銀帶鯡
|
動植物學名
|
Spratelloides gracilis
|
動植物科屬
|
鯷科
|
主要來源
|
中國東山魚區為主,台灣澎湖縣白沙鄉赤崁村更是盛產「丁香魚」的村落。另外,分佈於印度至西太平洋區,西起紅海、非洲東部,東至薩摩亞,北至日本,南至澳洲。
|
#簡單介紹
|
丁香魚大頭細尾,味鹹、性溫,不同於多數海鮮屬性較寒涼。根據古籍記載,吃丁香魚可以止瀉,生津開胃。丁香魚鈣質含量豐富,可確保骨骼健康。
|
品種
|
丁香魚體延長而側扁,腹部圓鈍,無稜鱗,頭較小,吻鈍,眼大,口小;上下頜約等長。體背部為淺褐色,體側下方和腹部為灰白色;體側中部具一銀白色寬縱帶﹔背鰭、尾鰭淡灰白色;餘鰭淡色。體長可達9.5厘米。
|
供應季節
|
香港全年四季皆有供應。七、八月的盛夏是品嚐丁香魚的最好時機。通常每年5月時,丁香魚稍微長大到3厘米左右,俗稱「小丁」。6、7月﹔約7厘米大小時稱為「中丁」;到了8月就是長成「大丁」了。
|
選購方法
|
"應挑選魚身彎曲(因經日曬及海風吹乾),且亮度自然而非染色、嗅起來較香(因僅用水與鹽的方式煮熟)者為佳品,吃起來口感較佳且甘甜。切勿購買魚身筆直(因用機器烘乾),或經染色而外觀亮麗,價格太便宜的貨品。
色澤鑒別:優質的丁香魚外表潔淨有光澤,表面無鹽霜,魚體呈白色或淡黃色。外表光澤度差,色澤稍暗的為次質。體表暗淡色淤,無光澤,發紅或呈灰白、黃褐、渾黃色的為劣質。
氣味鑒別:優質的丁香魚具有乾魚的正常風味。如有輕微異味的為次品質。有酸味、脂肪酸敗或腐敗臭味的為劣質。"
|
儲存方法
|
通常密封保存,放在陰涼乾爽的環境。有需要便存放於雪櫃內以便存放較長久時間。封好後放入冰格-18℃或以下為佳。
|
#*宜忌人群
|
"連肉帶骨食用丁香魚可吸收更多鈣質,特別適合骨質疏鬆症患者及老人家。
因其鈉含量較高,不宜高血壓、心血管疾病患者及腎病患者進食。丁香魚亦是高嘌呤(普林)食物,不宜痛風患者食用。"
|
#*食用配伍
|
丁香魚炒山蘇:山蘇可以調經止痛、活血化瘀,丁香魚及辛香料可以平衡山蘇較寒涼的屬性。
|
烹調技巧
|
可直接食用,也可用作泡湯、拌涼菜、炒、煮粥等
|
#備註事項
|
丁香魚可「連肉帶骨」食下肚,吸收更多鈣質,非常適合孕婦以及正在發育的小孩食用。丁香魚營養豐富,除了含有大量鈣質、碘質﹔亦含有其他如磷、銅、鎂、鉀等礦物質。
|
常用菜式
|
丁香魚乾拌花生、丁香魚芹菜粥、丁香魚炒苦瓜等
|
資料來源
|
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轄下的營養與食品安全所
|
能量(千卡路里)
|
196
|
蛋白質(克)
|
37.5
|
脂肪(克)
|
3.1
|
飽和脂肪(克)
|
N/A
|
膽固醇(毫克)
|
379
|
碳水化合物(克)
|
4.6
|
糖(克)
|
N/A
|
鈉(毫克)
|
4375
|
膳食纖維 (克)
|
N/A
|
水份(克)
|
N/A
|
|
回到頂部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