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名稱 |
 |
蕹菜 |
英文名稱 |
Water spinach |
其他名稱 |
通菜、空心菜、抽筋菜、青通菜「水蕹」、白通菜「旱蕹」、竹葉菜、藤菜 |
植物學名 |
Ipomoea aquatica Forsk. |
植物科屬 |
旋花科 |
主要來源 |
原產於中國和印度。現廣泛分佈於亞洲熱帶地區。中國以華南和西南栽培較多,廣東珠江三角洲栽種者多為「水蕹」,潮汕地區栽種者多為「旱蕹」。 |
#簡單介紹 |
味甘,性寒。有清熱解毒、涼血、利小便、消腫之功效。蕹菜的味道獨特,所含的營養成分和含量頗為全面,除碳水化合物、蛋白質和脂肪外,全株均含鈣質、磷質、鐵質、胡蘿蔔素及維他命B和維生素C等,適量攝食能補充及平衡餐膳的不足。 |
品種 |
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,莖呈圓柱形,葉互生,長三角形,先端短尖,基於心形。由於莖中間空並且有節,故又稱「空心菜」。 蕹菜基於田地的濕潤和乾旱有劃分為旱蕹和水蕹。水蕹在珠江三角洲一帶多生長於池塘邊、濕地或水田中,菜梗青白較粗,葉翠綾而寬大,莖粗薄而爽脆。旱蕹則主要在中國長江流域一帶均有種植,生長在少水的田地或旱地上,梗葉呈深綠色,梗莖細葉尖小,入口細滑。 |
供應季節 |
主要生產期為每年4月至9月。 |
選購方法 |
宜選葉大完整帶青綠色,新鮮細嫩,莖薄且脆,色澤光亮,不長鬚根為佳。 |
儲存方法 |
不耐久放,購買後宜盡快食用,置於陰涼處存放不要超過3天,或用保鮮紙封好置於雪櫃內,可保存約1周左右。 |
#*宜忌人群 |
宜:適宜鼻衄、便血、尿血者,糖尿病患者,患有便秘、淋濁、痔瘡之人士食用。 忌:蕹菜性寒滑利,故體質虛弱、產婦、脾胃虛寒、大便溏瀉者不宜多食。由於含鉀量高,尿毒症者不宜多吃。患有消化性潰瘍者忌食。女性月經期間亦不宜食用。 |
#*食用配伍 |
宜: 1. 蕹菜與蛋:蕹菜蘊含類胡蘿蔔素和葉黃素,而雞蛋黃亦含豐富維生素 A,合併起來發揮著保護眼睛和視力的效用。 2. 蕹菜與橄欖油:蕹菜的類胡蘿蔔素結合橄欖油的維生素 E,有助於抗衰老、降低癌症發生率。 忌: 1. 蕹菜炒豬肝:蕹菜所含的維生素 C,會被豬肝中的銅質等礦物質破壞,使原有的營養價值降低。 2. 蕹菜與杞子:同吃會令體內鉀質含量過高,容易出現腹脹、腹瀉等症狀。 |
烹調技巧 |
食用部位為嫩葉和嫩莖。將通菜浸泡於水中約 45 分鐘,然後用流水清洗數次,清洗完後再切段,以免養分流失。水蕹和旱蕹菜質各異,口感亦有所不同,故炒菜時應操作有別,水蕹易熟,宜用腐乳或蝦醬淡炒為好,出鍋要快;烹煮旱蕹時間可稍長,宜放辣,待調料完全入味更佳。 |
#備註事項 |
1) 蕹菜有另一個外號稱為「抽筋菜」,因其屬寒涼食物,食後會引致抽筋,但這說法並未有研究報告及文獻記載。另一方面,有醫學報告指,蕹菜有解食物中毒、治療糖尿病的療效。 2) 蕹菜的根稱為蕹菜根,可供醫藥材用。此外,蕹菜含有抗動物毒素的功效,只要將蕹菜渣汁外敷傷口處,便能避免體內中毒,更具有緩解疼痛的作用。 |
常用菜式 |
腐乳炒蕹菜、蝦醬蒜頭炒蕹菜、白灼蕹菜 |
|
^營養資料及指標 (以100克食用部分為單位) |
資料來源 |
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轄下的營養與食品安全所 |
能量(千卡路里) |
20 |
蛋白質(克) |
2.2 |
脂肪(克) |
0.3 |
飽和脂肪(克) |
N/A |
膽固醇(毫克) |
- |
碳水化合物(克) |
3.6 |
糖(克) |
N/A |
鈉(毫克) |
94.3 |
膳食纖維 (克) |
1.4 |
水份(克) |
92.9 |
|
^數據符號及營養計量單位符號縮寫說明表 |
|
^數據表中所涉及的一些符號簡列如下: |
符號 |
意義 |
- |
未測定 |
… |
未檢出 |
Tr |
微量 |
( ) |
對食物的補充說明 |
[ ] |
食物別名 |
x |
該條數據為幾種相同食物數據的均值 |
* |
數值不確定或為估計值 |
N/A |
沒有相關資料 |
|
^書中所用計量單位符號如下: |
縮寫 |
單位名稱 |
g |
克 |
mg |
毫克 |
mcg |
微克 |
|
回到頂部 |